广东省佛山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在用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20年12月11日,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王兮之教授带领学院学生前往“围中一燕”烟桥古村研学。
桑园围专家陈彦文讲解烟桥村由来,明代正统十四年(1450年)烟桥村正式建村,因布局如一展翅飞燕,旧称燕桥村。村口长木桥原名“燕桥”,因终年水汽蒸腾,雾气缭绕,景色清丽飘逸,清乾隆年间已有“烟桥”之称,久而久之,村子亦改名为“烟桥村”。
国家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中心特邀顾问专家陈彦文做讲解
烟桥,由3条长长的木板组成,中间的木板是一块柚木,当水位升高,小艇和船只无法穿过时,这柚木可以抽起来,腾出空位让船经过。民间有言,不走烟桥枉来烟桥。
师生走烟桥
村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入烟桥,必行正道”,据《烟桥史话》记载,这话中所说的“正道”就是“烟桥正道”。
在导赏员“鹰叔”(何忠鹰)的带领下,我院师生走过“烟桥正道”,斑驳的墙面上,烟桥村民为每一次大洪水,都留下了“姓名”,灾劫过后的他们,又一次乐呵呵地重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即使在洪水水位线高达四米的甲寅水灾之后,仍然不忘为它签名留念。正如牌匾上的“正道”二字一般,不问往事,但行正道,是烟桥村民世代继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鹰叔”讲解“烟桥正道”
研学之旅走到终点,是烟桥村最著名地景点“国事榕”,这几株需数人合抱的高大榕树,其实只是一株主树延伸出来的子子孙孙,烟桥村民以传统的“以竹子引须”之法人工形成高大的气根,以记录当年大事。抗日战争胜利,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烟桥村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之路树立起了一座座不朽的生态丰碑。
“国事榕”
我院王兮之教授受电台邀请向广大听众介绍烟桥灌溉工程文化,我院庄辉艳同学也向广大听众分享了自己的研学感受。
王兮之教授、庄辉艳同学参加电台节目
“围中一燕,正道烟桥”,饱含着对桑园围灌溉工程的敬畏,对烟桥村精神文化传承的崇敬,我院师生结束了研学之旅踏上了归途。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云鹏曾说过,桑园围的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系统开展桑园围水利文化研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遗产和文化的起点。这次研学之旅也不会是我院师生参与桑园围工程普及建设的终点,“一入烟桥,便行正道”在学习吸收烟桥村民乐观而坚韧的精神文化后,相信我院师生会在后续的学习强化自身之后,更深化且更有意义的参与其中去。
合影留念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 JN江南官方 粤ICP备05008830号-1 粤公安网备 440604020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