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基本信息
1.专业定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适应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存储与转换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设计、制备与应用等为特色的新工科专业。
2.培养目标
立德树人,培养适应国家新能源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系统掌握以能量转化材料与器件、储能材料与器件为重点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设计、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科技创新、创业精神、国际视野、持续发展等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科人才。
3.培养规格
(1)学制:本科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学分要求:最低总学分185学分,其中集中实践教学37周;拓展学分7。
(3)能力素质要求: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物理、工艺设计、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知识结合,用于解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复杂的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物理、工艺设计、工程科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等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研究分析复杂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问题,采取有效的实验技术,通过识别、表达、以获得有效的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企业生产实践中工艺设计、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的需求,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科学创新意识,满足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4) 工具和创新研究:针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工具,进行检验、预测与模拟工程技术问题。基于科学原理,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能够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分析实验结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 科学与社会: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结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的意识。能够基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 团队和交流: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就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具有良好的外语阅读和应用水平,以及国际化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8) 项目管理:具有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知识,以及创业实践意识。
9)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材料物理、电化学基础、材料科学基础、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燃料电池材料与器件、储能材料与器件、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新能源概论、普通化学实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综合实验等,以及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集中性实践课程。
5. 师资队伍
专业拥有一支以挪威科学院院士、国家特聘专家、省级高层次人才等10多名知名学者为引领,及美国、加拿大、德国、挪威等世界名校留学回国的优秀青年学者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100%,70%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6.教学条件
本专业与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建了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学院,建设了国家标准技术创新基地(氢能)、广东省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绿色能源装备与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研发平台,建设了佛山(云浮)氢能产业与新材料发展研究院、云浮(佛山)氢能标准化创新研发中心两个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
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国家标准技术创新基地(氢能)、广东省氢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绿色能源装备与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资源以及共建的新能源产业学院实践平台,实施导师制与学长制,突出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构建了科教产协同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