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凡 |
职称:教授 |
|
职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国土资源环境与旅游研究中心 副主任 办公电话:0757-83961117
|
||
E-mail:fslifan@163.com |
||
详细地址:佛山市禅城区江湾一路18号 |
||
主讲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学;旅游市场营销 |
||
教育背景:
2004.7-2008.1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3.7-1996.7,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7.7-1991.8,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
||
工作经历(学术经历):
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省级培育对象。 1996.7-至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任教。 1991.8-1993.7,辽宁省阜新市第十一中学任教。
|
||
研究方向:文旅融合及创新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及营销,地缘政治和国际贸易 |
||
研究成果: 承担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怀旧空间演变的研究:记忆、想象与地方认同——以广州、佛山为例(项目批准号:41171128),2012.1-2015.12,主持人。 2、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历史街区更新背景下的公众参与和城市社会文化空间的建构——基于PPGIS和ANT的广佛案例,2014.1-2016.12,主持人。 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GIS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管理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05B31001001),主持人,2008.12结题。 4、佛山市三水区政府招标项目:大旗头村历史文化价值研究,主持人。 5、佛山市文广新局项目:佛山古村落研究,主持人。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实践与社会建构:以广州为例(项目批准号:1401139),2015.1-2017.12,参加,排名第二。
主要论文
[1] 李凡,黄耀丽,郑坚强等. 探幽大旗头——历史、文化和环境研究.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本书获2003~2006年度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 李凡. 明清以来佛山城市文化景观演变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凡,杨俭波,刘书安等. 佛山古村落文化景观研究. 科学出版社,2020. 2、主要论文(CSSCI和中文核心): [1] 李凡,黄维,杨俭波. 城市怀旧空间演变与多元主体的建构——以佛山市通济桥为例.人文地理,2015,30(5):29-37. [2 ] 李凡. 历史地理视角下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的区域效应.热带地理,2015,35(5):637-645. [3] 李凡,杨蓉,黄丽萍. 怀旧消费空间地方建构的比较研究——以广州怀旧餐厅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505-516. [4] 李凡,黄耀丽. 区域间城市旅游经济的溢出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旅游学刊,2008,23(5):23-28. [5] 李凡,蔡桢燕.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研究——以大旗头古村为例. 旅游学刊,2007,22(1):42-48. (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2007年第4期全文收录) [6] 李凡,金忠民. 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 人文地理,2002,17(5):17-20. [7] 李凡,杨俭波,何伟财.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佛山传统祠堂文化景观变化以及地方认同的建构. 人文地理,2013,28(6):9-16. [8] 李凡,黄维.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怀旧现象及地理学研究视角. 人文地理,2012,27(3):28-33. [9] 李凡. 从清代佛山“万真观”到“城隍庙”的空间文化含义的解读. 热带地理,2011,31(5):521-525. [10] 李凡,朱竑,黄维.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人文地理,2010,25(4):60-66. [11] 李凡,司徒尚纪. 民间信仰文化景观的时空演变及对社会文化空间的整合——以明至民国初期佛山神庙为视角. 地理研究,2009,28(6):1550-1561.(本论文获2009~2010年度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2] 李凡,朱竑,黄维. 从祠堂视角看明至民国初期佛山宗族文化景观的流变和社会文化空间分异. 地理科学,2009,29(6):929-937. [13] 李凡,符国强,齐志新. 基于GIS的佛山城市文化遗产景观风险性的评估. 地理科学,2008,28(3):431-438. [14] 李凡,司徒尚纪.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景观生态学视角——以佛山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6):98-103.
|